文字实录
主持人
各位观众、各位听众、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您现在收听收看的是由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市民对话一把手 推动高质量发展 守好百姓日子》直播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孙扬。我们今天搭建的是全媒体直播平台,您可以通过北京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brtv新闻频道、人民视频、北京日报客户端、新京报客户端、千龙网、首都之窗、北京发布、北京时间、听听fm实时收听收看我们的节目。
我们今天这期节目要来“聚焦持续推动绿色发展”,首先为大家介绍今天做客演播室的第一位嘉宾,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付兆庚先生。付局长,欢迎您。
嘉宾
付兆庚: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观众朋友们对全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主持人
是的,大家都非常关心,特别是我们今天说到绿色的话题,很多人特别是城里人,一说到绿色都会联想到乡村,麦浪、青山、绿水。北京的农业农村现状是什么样呢?
嘉宾
付兆庚:这几年北京市一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动摇,统筹推进乡村的“五个振兴”,应该说在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绿色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特别是许多市民到郊区去休闲、旅游、度假,都感到了北京现在的乡村非常美、非常漂亮,确确实实已经有北京的味道了。
主持人
是的,我们知道农业农村的发展跟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是关系非常紧密的,到底这种关联体现在哪儿呢?
嘉宾
付兆庚: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对绿色低碳的发展也进行了专项部署,特别是提出了“让首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目标。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要按照这个目标,来有序地推进我市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主持人
我们经常说咱们餐桌上的“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这个是跟我们老百姓最直接相关的,从这些方面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农业是怎么样规划发展的?怎么做到绿色发展的?
嘉宾
付兆庚:农业的绿色发展首先是老百姓最关注、最关心的一件事情,也是和居民一日三餐息息相关的。所以说农业的绿色发展,重中之重就得要把土地保护好。所以我们这几年,一直在耕地的保护上在做文章,实施了“田长制”,而且正在规划十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把我们全市的永久基本农田利用十年的时间,改造提升成高标准农田,这样生产出的粮食、蔬菜品质就更有保障了。
主持人
就是这些高标准的农田的土壤肥力、污染程度肯定都有更高的标准。有了这样好的一个高标准的土地,其实它就有了一个农业的基础了。有了这样好的基础,我们就能打好粮食,就能够生产高品质的蔬菜,也就跟长出来的这些植物息息相关。
嘉宾
付兆庚:对,应该说“米袋子”“菜篮子”就是市民天天餐桌上离不开的一个东西,但是有一样,这些东西怎么样保证它真正的绿色呢?其实有两件重要事情要做。
主持人
哪两件?
嘉宾
付兆庚:第一,在它的生产环节我们要抓住,少用化肥、少用农药,这是一个。第二件事情要做的,就是要把农用的塑料废弃物回收、进行处理,这样的话就保证我们的土地不受它的污染,我们农业的绿色发展就有了基本保障。
主持人
刚才您说到要少用药、少用化肥,但是我们担心产量上不来怎么办?北京现在种植业的产量怎么样?
嘉宾
付兆庚:北京的产量是不错的。去年粮食的播种面积完成了115万亩、产量45万吨,蔬菜完成了80万亩的播种面积、产量达到了200万吨,应该说实现了“双丰收”,也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主持人
我们可以安心了,“米袋子”“菜篮子”心里踏实了。但是我们的餐桌上不能只有米,不能只有菜,肉蛋奶可能是很多城市里面的老百姓特别关心的。就我来说,其实我在超市选择的时候,特别愿意选咱们本地产的肉蛋奶。肉蛋奶的产量现在情况怎么样?
嘉宾
付兆庚:我们先说肉。刚才主持人讲了,愿意买我们本地的肉,新鲜、品质好,质量安全有保证。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对北京的“肉案子”是非常重视的,在规划、政策、资金等支持方面都是下了很大的力量。我们这几年建了19家规模化的养猪场,而且现在都全部实现了投产、运营,也完成了国务院给我们下达的北京市能繁母猪存栏5万头的目标任务。
主持人
蛋方面、奶方面呢?
嘉宾
付兆庚:蛋和奶更是老百姓关注的,是大家每天早晨必备的。牛奶目前北京市全年的产量是26万吨,鸡蛋是8万吨,我们自给率都实现了20%。但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北京市自给供应率,市委市政府也在做规划。首先,蛋鸡的产业集群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我们蛋种鸡在全国是排名前列的。
主持人
未来肯定会有更多保障,刚才说到的更多的是数量方面,其实百姓更关注的是舌尖上的安全。在品质方面、安全方面北京市怎么保证?
嘉宾
付兆庚:食品安全也是老百姓最关注的。吃得放心不放心,包括老百姓买菜、买蛋都问农药残留度怎么样?这一点,我们市委市政府一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的工作要求,从产品质量安全的“产”和“管”上,两个方面综合施策、双向发力。一个就是抓“产”,目前我们大力开展了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而且我们认证工作都是在全国排在前列的。
主持人
管呢?
嘉宾
付兆庚:管,就是我们建立了市、区、镇、村四级的日常监督管理体制,严防超标准用肥、用药,而且严厉打击违法违禁行为,确保食品安全。
主持人
这么说大家心里就更踏实了。刚才说到农业方面,现在说农村,大家去京郊玩,感受是农村变化很大,越来越漂亮了。在农村的绿色发展方面有什么新的发展?
嘉宾
付兆庚: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就是农村绿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我市这几年在全市农村地区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效果非常好,清脏、治乱、拆违、治污、绿化、美化等26个专项项目有序实施,现在都落地了,而且整治的效果非常好。所以现在我们北京的乡村,每一个村都是非常美、非常漂亮的。
主持人
是的,也欢迎大家到北京的乡村去看看变化。我们跟12345市民服务热线也进行了沟通,他们那边也搜集了一些市民热线当中对于农业农村关心的话题。其中有一个话题我特别关心,也想问一问局长,咱们在农村里面,我们知道有很多清洁能源改造,现在又是北京最冷的时候,咱们怎么保证村民的取暖?效益怎么样?效能怎么样?负担怎么样?
嘉宾
付兆庚:农民的冬季取暖问题,是市委市政府每年到冬季最关心农民的一件大事,也是挂在市委市政府心窝上的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我们全市自2013年以来将近10年了,在全市平原地区、山区有条件的地区都实施了煤改清洁能源的行动,到目前为止,已经有90%的村、95%的村庄住户实现了煤改清洁能源。
主持人
其实他们也是为咱们乡村的绿色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后,局长能不能用一分钟的时间,简单为我们梳理一下未来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北京还会做哪些的规划和计划?
嘉宾
付兆庚:党的二十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市“两会”,都对乡村生态振兴作出了新的安排和部署,也可以说已经确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接下来我们就要抓紧制定详细的“施工图”,当好“施工队长”,以首善标准深入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我们京郊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最后,让生态农业、低碳乡村,真正成为我们北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厚底色和鲜明特色。
主持人
谢谢付局长来到我们的演播室,也希望刚才您说到的这一份“施工图”、这一份蓝图能够早日落地生根,能够变成美好的乡村的现实场景。再次感谢付局长。
接下来参与我们节目的是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周剑平,稍事休息,待会儿回来。
主持人
欢迎回来,这里是《市民对话一把手 推动高质量发展 守好百姓日子》直播访谈节目,这一时段做客我们演播室嘉宾的是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周剑平。
嘉宾
周剑平:各位听众、各位观众、各位网友,主持人,大家晚上好!
主持人
欢迎您的到来,我们知道生态环境跟每个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在北京的朋友应该这几年感受了,北京这几年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也更绿了,在代市长殷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过去五年北京市完成了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这个工程跟老百姓有什么关联?
嘉宾
周剑平: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聚焦服务首都功能作出的重大举措,可以从四个方面对这次造林发挥的作用进行概括。
一是完善了布局。新一版北京总规确定了“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绿色生态空间布局,通过这次造林绿化工程使整个北京的生态基底得以确立。为下一步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二是改善了生态。大家都可以感受到,北京这些年放眼望去绿色多了,各种动物多了,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保护。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使北京大尺度的绿化大幅增加了,万亩以上的绿地林地将近达到40片,千亩以上的将近达到400片。据相关部门研究,城市的林地绿地如果每一块在50公顷以上,它就能构成相对比较完整的生态体系,发挥的生态作用就会更大。根据我们与北京气象局的共同研究,在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它的平均温度就比城区低0.8度左右。
主持人
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
嘉宾
周剑平:减少温室效应,降低城市热岛。另外就是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平均温度降低1.4度,我觉得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三是丰富了物种。我们有一个统计数据,在2012年到2017年,就拿北京观测到的鸟类来说,那个时候我们是观察到308种各种鸟类。2018年到2022年,这几年时间北京观察到了398种鸟类。
主持人
很多新发现的鸟类会上我们的新闻。
嘉宾
周剑平:为什么这么多的野生动物、这么多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和鸟类能够出现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生态环境确实是得到了充分的改善。
四是惠及了民生。通过这两轮百万亩造林,使北京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千园之城”,老百姓真正能够做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很便捷了,因为公园现在成了市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去天坛公园、紫竹院调研的时候,很多游客,特别是周边的市民,说我们的时间除了在家里待着,很多时间就在公园里。
主持人
家里面很难有这样的院子,公园就成为了他们的客厅、成为了家的延伸,充分地体现了宜居性。刚才您说到有一点我特别感兴趣就是生物多样性,用你们的话是生物多样性,但是在我们的感受来看,就是我们看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我们记者也做了一个短片,来看看我们身边多了哪些野生动物。
主持人
周局,其实我有很多的朋友,他们爱拍摄鸟类,他们说最近几年发现了很多以前在北京没有见过的鸟,很多是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北京怎么提升这种生物多样性,做了哪些工作?
嘉宾
周剑平:生物多样性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北京正好位于全球四条鸟类迁飞的通道之上,所以整体来说我们的生物多样性还是比较丰富的,据相关统计,北京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我们要进行一系列的保护工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构建以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基础的保护体系,这也是我们的生态红线。北京目前划定了79处自然保护地,面积将近3000平方公里,把目前生物最丰富、生态最脆弱最敏感的空间都纳入到这个体系。特别是最脆弱的地区,因为生态系统越脆弱,它受破坏以后,恢复起来就很难,就需要花很长时间,也许你毁它用一天的时间,但是你要恢复它有的可能要上百年的时间。
主持人
这些保护区就是我们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还有哪些方面呢?
嘉宾
周剑平: 第二方面,现在我们要求在新的公园、绿地、林地建设过程当中,要留出自然带,真正地让自然休养生息,减少人对自然的扰动。
第三方面,给其他的动物留口粮。就是在构建森林植被体系的时候,构筑好林地结构、林木结构体系,我们会增加一些蜜源植物、食源植物,适当布局一些小微湿地,用这些蜜源、食源植物给动物留口粮,这样使整个生态链、食物链成为一个系统。
第四方面,生态治理。让各种生态通道、廊道相互联通,增加通达性,这样可以给植物或者动物提供比较安全、安静、免扰动的环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主持人
形成完整的生态链体系。
嘉宾
周剑平:每一种生物存在就是增加了很多可能性,一种生物的灭绝、消失也是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环境共生的过程当中失去了一种可能性,所以它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
借这个机会提醒正在收看我们节目的朋友,要爱护自然环境,不要破坏生态链条上的一环,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2023年全市园林绿化工作还有哪些亮点可以让我们期待的呢?
嘉宾
周剑平:2023年既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3年的工作,主要是以创建森林城市,建设公园城市为整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主要的目标。2023年的工作,第一方面是扩绿,尽管目前北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4.8%,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包括现在整个的城市覆盖率都比较高。
主持人
数量上比较高。
嘉宾
周剑平:对,数量上比较高,但是整体来说分布还不是特别均衡,全市公园服务半径目前是88%左右,所以扩绿还有一些空间,比如说一道隔离地区、二道隔离地区怎么织补,使我们整个的公园环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主持人
我们园林的发展质量是不是也要进一步提升?
嘉宾
周剑平: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就是提质。因为北京在历史上整个的大生态、大绿化还不是特别好,主要是受到自然条件影响,50年代、60年代以至于后来很长的时间,我们主要以增绿为主。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高质量发展,促进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北京的园林绿化行业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需要破解的一个时代命题。高质量发展首先是要调整森林的结构,使森林的生态贡献率变得更高,特别是目前北京林木的蓄积量每公顷40立方米左右,一个是不够丰富,第二个是品质不够高。现在全国平均值是90立方米左右。
主持人
还是有发展的空间。
嘉宾
周剑平: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别是森林的健康经营,把整个的生态真正作为千年大计去考虑,这个就更加重要。还包括碳汇能力的提高。目前整个北京的林业碳汇,据我们测算是将近880万吨每年,相当于293万辆小汽车排放的碳能够被吸收。后续我们要真正实现“双碳”目标,森林增汇是一个最有效、最直接的举措。
主持人
第三方面简单再为我们梳理一下。
嘉宾
周剑平:第三个方面是强基,就是要打基础。在很多看不见的,大家不关注的地方做好基础性工作,比如说土壤肥力的提高,万物生长离不开土壤,森林结构也好,整个植被的丰富度也好,首先一定要让土壤的肥力提高。现在北京林地的土壤有机物含量平均是在0.5%-1%左右,最理想的是3%以上,所以在这方面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希望通过林分结构的调整来改善我们的土壤。
主持人
夯实基础、提升效能才能让我们的首都绿色发展高质量、可持续、碳达峰,能够实现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谢谢周局长参与我们的节目,也希望咱们的身边的绿色能够越来越多。
接下来参与我们节目的是北京市水务局局长潘安君,稍事休息,待会儿见。
主持人
欢迎回来,这一时段我们请到的嘉宾是北京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安君。
嘉宾
潘安君: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观众朋友们,网友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主持人
潘局,这几年我发现北京的河湖水岸真是太美了,我去年去亮马河喝咖啡,拍一个照片发一个朋友圈很多朋友点赞。
嘉宾
潘安君:我的朋友圈也是经常被刷屏优美河湖的景象,市民欢聚在河边的景象,这几年特别是受疫情的影响,广大市民朋友到河边游玩休闲,在这方面的确我们也加大了服务保障的力度,所以每到节假日的时候我们全市水务干部职工就加强巡河,提示居民远离危险的空间,因为有些水域不适合开展活动,我们也配备了一些救生设施。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700多万市民在去年的几个节假日期间选择亲水游玩。
主持人
有700多万市民到河边亲水旅游,看来水是最普惠的一种民生资源服务。我们怎么样保障大家亲水这方面的需求,水务局做了哪些工作?
嘉宾
潘安君: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市民亲水的需求,责成我们制定了一个专门的规划,叫《北京市城市河湖滨水慢行系统规划》,我们这几年不断推动建设,一批河湖空间变成市民游乐的场所,陆陆续续建设了一批滨水慢行系统。累计现在已经建设了220多公里的河湖慢行系统,规划到2035年要建1100公里。我们把治理好的河湖空间尽可能向市民朋友们提供,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针对市民垂钓的活动,建了600多个垂钓平台,针对市民冬季滑冰。
主持人
现在就是好时候。
嘉宾
潘安君:我们陆陆续续开了25处滑冰场,成为市民休闲的乐园,另外我们也结合夏季水上运动的特点,皮划艇、桨板等各种活动也变成了一个新时尚。
主持人
丰富了大家的生活。我看到我们的新闻里面也播出了大运河很多游船,变成了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
嘉宾
潘安君:说到游船,在过去3年时间里面,我们升了三个大台阶,2019年实现了大运河通州城区段的通航,大约通航10公里,很受市民欢迎。后来2021年我们把北京境内的40公里都通航了。去年我们又实现了跟河北的通航,市民朋友们可以坐着游船去游河北、去游廊坊。
主持人
这也是一种重新发掘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的方法。水文化方面有没有进一步地得到提升?
嘉宾
潘安君:我们也在传承水文化,因为北京是一个文化古都,水文化方面的资源也很丰富,我们去年认定了7处水利遗产,开辟了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我们也利用现有的水利设施空间向市民开放,大家知道的西郊雨洪调蓄工程就向市民开放了。
主持人
本来是一个水利工程,但是变成了一个公园?
嘉宾
潘安君:对,不蓄洪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公园。另外我们结合温榆河滞洪区建设建成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温榆河公园,现在一期工程已经全面建成,向市民开放。
主持人
您还带了一个展板,是不是新的我们可以去打卡的地方?
嘉宾
潘安君:今年我们有进一步扩大水域空间,向市民开放的计划,这就是其中计划之一,这是永定河中堤,今年五一就向大家开放。
主持人
这上面的堤坝能干什么?
嘉宾
潘安君:中堤应该是最有趣的一处休闲的地方,这边是永定河,这边是滞洪水库,两边都有河、都有水、都有丰富的生态品质,特别是大家在骑行或者游玩中间,能和鸟类不期而遇,希望大家能够有机会去体验。
主持人
上面还能骑自行车。
嘉宾
潘安君:能骑自行车,还有蹦跳得高高低低的泵道。
主持人
很期待,5月份我们在永定河相见。去年全市水务系统除了亲水空间的搭建以外,还做了哪些工作?我们通过一个小片一起来感受一下。
主持人
这些成绩的取得非常不容易,里面有水务工作者的付出,您怎么看待这一份成绩单?
嘉宾
潘安君:刚才这个小片让我想起了当年总书记视察北京指出的大城市病中的水问题,我们就是去掉这些问题,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成效。这里面要说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广大市民朋友的参与。我们北京狠抓节水,北京是首先在全国实现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总量控制的城市,这些总量分解到各个单位、各个行业,所以大家齐努力、少用水,这样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就少从自然界取水,这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另外我们也优化水资源的配置,让有限的水能发挥更大的功效。第三个方面,我们要夯实水环境治理的基础,就是加大治污的力度。第四个方面就是强化水生态空间管控和水生态的治理。第五个方面就是不断地强化一些法律制度的建设,比如说去年11月份人大通过的《北京市节水条例》,它是实施全面节水战略的第一部北京地方性法规,把节水工作从过去的一个部门工作转变为全社会节水,全领域节水和全过程节水。
主持人
也借这个机会向市民朋友呼吁一下,怎么来节水?怎么配合水务工作,怎么保护珍贵的水资源?
嘉宾
潘安君:市民朋友既是用水对象,同时也是节水工作的参与者。
主持人
有一份责任、有一份义务。
嘉宾
潘安君:在家里面尽量使用节水器具,并保证这个器具运转良好,发现有跑、冒、滴、漏及时维修,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这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做到的基本责任。
主持人
北京水资源真的很宝贵,也需要每个市民的付出,也需要我们水务工作者的继续辛勤努力。在我们这一期节目的最后,能不能给我们再梳理一下未来咱们北京水务工作有什么样的展望?
嘉宾
潘安君:现在正在召开“两会”,北京水务系统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聚焦“安全、洁净、生态、优美、为民”水务发展目标,继续加大努力的力度,使我们首都的水资源保障更安全、供水更甘甜、水环境更优美、水生态更健康、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更强,保障市民高品质生活,多样化的水务需求,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主持人
谢谢潘局长,也谢谢无数的水务工作者的努力工作,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一起来保护我们珍贵的水资源,再次感谢潘局。
接下来要参与我们节目当中的是延庆区区长叶大华,稍事休息,马上回来。
主持人
欢迎回来,这一时段我们演播室请到的嘉宾是延庆区委副书记、区长叶大华。
嘉宾
叶大华:主持人好,观众朋友好。
主持人
延庆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说到绿色发展应该是责无旁贷的,叶区能不能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延庆现在绿色发展的现状?
嘉宾
叶大华:我想用三个“一”向大家介绍一下延庆的生态建设:
一张蓝图绘到底。上世纪50年代其实延庆的森林覆盖率只有7%,生态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当时有一句话叫“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主持人
就是一年四季当时的生态环境还是比较恶劣的。现在呢?
嘉宾
叶大华:现在延庆干部群众通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战,把原来的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滩,通过拓荒植绿,现在已经成为广袤的绿洲,现在你到了延庆,到处是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现在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1.8%,可谓是“一城山水半城园”,已经成为首都的生态屏障和美丽的后花园。
主持人
感觉是世外桃花源一样。还有一个一呢?
嘉宾
叶大华:第二个“一”是“一号指标”抓到底。延庆把生态指标作为“一号指标”,我们坚持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我们0.1微克0.1微克地治理,特别是空气质量连续每年都向好,2022年我们已经达到了26微克/立方米,从当时的“世园蓝”到后来的“冬奥蓝”到现在的“持续蓝”,延庆空气治理的脚步一直都没有落下。
主持人
是的,还有一个“一”呢?
嘉宾
叶大华:还有一个“一”就是一流的水准守到底,延庆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取得了像“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第二批“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一系列的荣耀。因为有了这些荣耀,获得2019北京世园会和2022年冬奥会举办的机遇。延庆的优势在生态,潜力也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我们下一步将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推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是的,良好的生态也给延庆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助力,特别是旅游产业,接下来我们就带大家去看看延庆区的几个热门旅游目的地。
主持人
世园好久没去了,这么多漂亮的灯,看来延庆冬天的旅游活动也非常丰富。
嘉宾
叶大华:是的。延庆是一个旅游大区,旅游业也是延庆的主导产业,游在延庆能够乐享其中,延庆是一年四季无淡季,春天是赏花、夏天是露营、秋天是健跑、冬天是冰雪。刚才看到像长城今年我们推出“八达岭夜长城”,世园有花灯,今年的花灯是274天,所以市民朋友有很多机会。
主持人
从冬观到春,还有很著名的龙庆峡冰灯。
嘉宾
叶大华:对,龙庆峡冰灯是1月10号开始,现在每天有众多游客来参观。还有住在延庆。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