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时至秋分节气。在怀柔区渤海镇,漫山遍野的板栗树上挂满了饱满的“小刺球”,树下是栗农忙碌着捡拾的身影;大街上已经有了冒着热气、飘着香气,口感软糯、香甜的糖炒栗子;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加工厂里,第一批收获的栗子正在糖化,静待加工成为各式各样的板栗产品。
据悉,渤海镇种植板栗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目前有22万亩板栗,是怀柔板栗的主产区。“今年雨水充足,是个丰年。”合作社负责人李思鹏开心的说。
“夏天看栗花,秋天收板栗”是李思鹏最美好的回忆,“过去很多年,家乡的栗子都是直接售卖,利润很低。老栗树应该有新活法。”抱着这样的想法,李思鹏在大学毕业后,加入了父亲创办的老栗树合作社,成为了一名“新农人”。
创业伊始,他便把目光投向了品牌创立上。于是,有了“老栗树”品牌。随后,他通过线上 线下等多流量电商平台合作,又叠加短视频、直播等方式,以及打造网红“栗子队长”等形式,多举措打造品牌影响力。目前,“老栗树”获得了北京农业好品牌、全国优秀农产品目录名特优新“怀柔板栗”“果品气候认证”等多个荣誉称号。“从怀柔板栗到‘老栗树’品牌,不单单提升了板栗的附加值,更是成了助农增收的金字招牌。”李思鹏说。
注重品牌化建设的同时,他也一直在致力于提升产品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合作社一方面聘请相关专家、农技人员,定期组织开展农户技术培训,并为农户提供统一施肥、统一除草除虫、统一浇灌修剪、统一采摘的种植服务;同时与830户栗农签订了《板栗保护价购销合同》,约定板栗的市场收购价格为在低于保护价时按照保护价收购,高出保护价时按照当天市场价格上浮20%,如此便稳定了产品质量、明确了标准,每年带动农民额外增收至少20%以上;另一方面为栗树安装传感器,建立智能种植系统,打造板栗种植的垂直数据库,土肥水监控、预警病虫害全溯源等。此外,为提升板栗的附加值,强化其地域特色,合作社还建设了老栗树明清栗园,积极推广板栗文化,通过农文旅融合,讲好怀柔板栗文化的独特故事。
在一系列措施加持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老栗树”名头打响了,板栗产品丰富了,社员的腰包鼓起来了,怀柔板栗产业逐步升级了,李思鹏的想法也一点点地成为现实。
2022年,作为京郊乡村产业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典型代表,李思鹏参加了首批北京市启动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培训。“作为‘头雁’,我们有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还从资金项目、表彰推荐、人才认定、技术信息等方面获得了支持与保障。”李思鹏坦言,“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随后,他将培训所学与农产品精深加工相结合,充分挖掘农食产品的特色、消费行为与利用方式,深耕农产品产业“链”。速冻栗仁、福“栗”伴手礼、栗子酱料、冰栗、即食栗仁、栗子馅……各种潮流产品不断推出。
“我们目前有坚果炒货、速冻栗仁、板栗馅料及预包装等四条专业化生产线,产品线也从最初的初级食品加工发展到了如今的开袋即食栗仁、速冻栗仁、速冻栗蓉包、板栗馅料、板栗糕点等各类板栗产品的精深加工,形成了系列工业化的板栗产品。”李思鹏介绍,“目前合作社深加工占比达到50%左右,带动年产值增至3000余万元,年增速达30%。每年销售板栗2000余吨,近五年内累计带动栗农额外增收1000余万元。合作社也逐步发展成为以板栗的标准化种植管理、农产品精深加工、互联网营销、休闲观光和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的全产业链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眼下,李思鹏又开始创新融合板栗菜系,将黑椒板栗鱼糕、小笼板栗虾球与怀柔在地业态——餐饮、民宿相融合……“今年我们新加工厂即将建成,板栗元素会与更多的二三产业态融合,开发出更多的新品,预计年销售额将突破5000万元。”李思鹏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像李思鹏一样的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出现在京郊大地,他们带来一系列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做法、新思维、新技术,发挥着“联得紧、带得稳”的联农带农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汩汩“活水。”
值得一提的是,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制定印发了《北京市乡村振兴产业综合发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市农业农村局按照“资金聚合保重点、项目聚焦促发展、统筹聚力解难点”原则,创新推出支持新主体政策措施,支持一批“新农人”领办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机制。重点是支持新主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发展土特产、新食品加工、休闲农业、低碳农业、智慧农业、电商直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助力新主体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