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面新上天”每到夏至前后,正是小麦收获的季节。古人以面食敬神,按照民间习俗,夏至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要吃面。把面条煮熟捞出过凉水,浇上芝麻酱、蒜水,再码上黄瓜丝,一碗喷香的凉面会让燥热的暑气一扫而光,正所谓“一碗面下肚,暑气消大半”。今年6月中旬以来,一台台收割机渐次挺进北京市40余万亩小麦地块,为期20天左右的抢收、抢种、抢墒攻坚战在此时拉开了序幕,“三夏”的号角如期响彻京郊大地。
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金黄
昌平区兴寿镇麦庄村口加油站旁,曾经的荒芜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金黄的麦田。“2022年通过回填土的方式,将这里62亩撂荒地转变为耕地。”北京市耕地建设保护中心陈娟介绍道,“这里土壤质量较差,有机质含量相比全市耕地要低得多。”不少复耕复垦地块存在土壤肥力低、结构差,种植作物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地力条件明显低于全市粮田平均水平。2023年北京市实施退化耕地治理项目,有针对性地实施复耕复垦地质量提升综合配套技术,采用根层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土壤耕作层快速熟化等多元技术组合,助力复耕复垦地质量提升。一系列集成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今年这里的小麦成熟期估产每亩约410公斤,与去年相比有显著提高。”陈娟说。截止2023年末,我市复耕复垦地面积50余万亩,占166万亩耕地保有量的比重近三分之一。
据悉,从大面积生产表现和定点生产监测,今年小麦群体充足、小麦亩穗数较去年增加28.3%,预测今年小麦会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产,丰收已成定局。
在艰难的时光中茁壮成长
“去年大暴雨那会儿,大田里积水最深的得有4米,玉米地绝收,损失很大。”房山区窦店镇芦村党支部书记陈浩对2023年的受灾场景记忆犹新。在“23.7”特大暴雨自然灾害中,芦村农田大多被淤泥覆盖、电器设备全部毁坏,其中正在建设的1200多亩高标准农田也受灾损毁,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灾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立即组织论证修复方案,同时结合地块集中连片、水源充足的优势,加快修复受损高标准农田,对灌溉设施进行应急修复。“等水完全退下去,具备施工条件后,我们就开始清淤泥、排积水、通沟渠、维修受损设施……工程持续了一个月,同时种植户也积极自救,组织人力翻地,把好土翻上来以备播种。”房山区农业农村局张志锐说。据了解,目前全市1.52 万亩受损的高标准农田已全部完成修复,7.7 万亩因灾绝收地块全部实现应种尽种、种满种严。如今站在同一片土地上,收割机隆隆作响,金黄的麦田一望无垠,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摇曳。“去年大田修复后马上种上了冬小麦,今年亩产应该能达到1200斤左右。”陈浩轻抚麦穗难掩脸上的喜悦之情。
目前,北京市已进入汛期,为有效预防和减少极端天气影响,相关涉农区制定了防汛抗旱实施方案及应急预案。同时,北京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极端天气预警预报,及时发布、精准推送气象服务信息,确保一旦出现恶劣天气,及时有效处置。
在智能的加持下播种希望
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三夏”窗口期短,突出的就是一个“抢”字,不仅要抢收,还要抢种。“我们都是收完一块马上就播种一块,现在使用的这种播种机非常精准,播种的深度、株行距都能保持一致,省时省力,化肥、种子一条龙,而且减少了种子的漏播、重播。”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国龙介绍道。近两年,这家合作社一共引进了6台新型精量播种机,除此之外,合作社还采用了多项农机智能化技术,如采用自动驾驶技术,辅助拖拉机走直线,直线度在±2.5cm内。采用卫星平地技术,土地平整度误差在±3cm内,保障水肥均匀。今年以来,围绕粮食作物单产提升技术需求,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推广高性能和智能化农机装备和技术应用,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精准作业和智慧监管,打造符合首善标准的农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新模式。截至6月17日,全市计划夏粮收获面积41万亩左右,已收获10.46万亩,进度25.6%。本周起进入小麦收获高峰期。当前,已累计投入各类农机具1.1万余台(套),其中小麦收获机、拖拉机、玉米播种机等主要农机具3600余台。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是否继续?